脑梗病死率约为10%,致残率可达50%以上,存活者的复发率高达40%。
何为脑梗?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
脑梗的分类
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因而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由于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基础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因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发生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近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INTERSTROKE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风险中的90%可归咎于10个简单的危险因素,它们依次是高血压病、吸烟、腰臀比过大、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糖尿病、过量饮酒、过度的精神压力及抑郁、有基础心脏疾病和高脂血症。
1、脑梗死血管壁本身的病变:
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且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其可导致各处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但以大中型管径(≥μm)的动脉受累为主,国人的颅内动脉病变较颅外动脉病变更多见。其次为脑动脉壁炎症,如结核、梅*、结缔组织病等。此外,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壁发育不良等也可引起脑梗死。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血管的分叉处和弯曲处,故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动脉的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等。当这些部位的血管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和纤维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随后黏附、聚集、沉积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可阻塞远端动脉导致脑梗死。脑动脉斑块也可造成管腔本身的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灌注区域内的血液压力下降、血流速度减慢和血液黏度增加,进而产生局部脑区域供血减少或促进局部血栓形成出现脑梗死症状。
2、脑梗死血液成分改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黏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口服避孕药等均可致血栓形成。少数病例可有高水平的抗磷脂抗体、蛋白C、蛋白S或抗血栓Ⅲ缺乏伴发的高凝状态等。这些因素也可以造成脑动脉内的栓塞事件发生或原位脑动脉血栓形成。
3、脑梗死其他:
药源性、外伤所致脑动脉夹层及极少数不明原因者。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其常合并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或对应的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脑梗死的前驱症状无特殊性,部分患者可能有头昏、一时性肢体麻木、无力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表现。而这些症状往往由于持续时间较短和程度轻微而被患者及家属忽略。脑梗死发病起病急,多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病,其临床症状在发病后数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神经系统的症状与闭塞血管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及邻近受累脑组织的功能有关,这有利于临床工作者较准确地对其病变位置定位诊断。
脑梗的分期治疗
1、脑梗死的超早期:即脑梗死发生的3-4.5小时之内,该段时间内脑细胞虽然有缺血,但还没有完全坏死,通过溶栓重新开通血管可以挽救缺血的神经细胞,所以在超早期会考虑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也有很多的禁忌症和适应症,不是所有的患者就医后都可以进行溶栓治疗,要评估血管的情况和全身的状况,因为溶栓有可能会出现出血等副作用;
2、急性期:如果已经过了超早期进入到急性期,一般就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在早期给予负荷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脑血栓进一步的进展和发生。另外,还可以加用他汀类的药物,也可以预防脑血栓进一步的进展以及反复,也可以输液给予扩张血管、活血化瘀的药物;
3、恢复期:如果过了急性期进入到恢复期,治疗重点是康复训练这一部分,药物可能是次要的。康复训练建议患者到专业的康复科,在专业的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训练,不要自己随便进行训练,可能不够科学;
4、后遗症期:治疗重点是预防脑血栓的再发,可能患者长期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类的药物、他汀类的药物以及降压药、降糖药、降同型半胱氨酸的药物,要根据其所具有的危险因素选择不同的药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