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红花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石超专栏荔枝与御仙花博物学中的荔枝 [复制链接]

1#
荔枝与御仙花——博物学中的荔枝形象中古工艺美术中的纹样与题材专栏浙江省博物馆石超荔枝为我国南方特产,成熟之际,红艳喜人味甘汁润。《兴化府莆田县志》中写道:“夏熟时,香气清达,色泽鲜紫,膜如桃花,核如丁香,剖之凝如水晶,食之消如绛雪,色香与味俱为第一。”一、荔枝的自然属性与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荔枝我国早期有关荔枝的文献记载有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樱桃蒲陶,隐夫薁棣,荅遝离支(荔枝)。”、《辞源》“扶荔宫”词条:“汉代宫殿名。武帝元鼎六年筑,在上林苑中,以园内植荔而名。”、西汉刘向《列仙传》“有食其华实为荔枝仙人。”、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颁诏书:“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之蒲桃、石蜜乎?……今以荔枝赐将吏,噞之则知其味薄矣。”等。西汉夏阳扶荔宫砖铭文“夏阳扶荔宫令璧与天地无极”陕西韩城出土唐·鲍防《杂感》:“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唐·张籍《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北宋·赵抃《次韵范师道御史》:“君到七闽佳丽地,荔枝红发欲殷然。”北宋·苏轼《惠州一绝·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糖霜不待蜀客寄,荔支莫信闽人夸。”北宋·梅尧臣《和答韩奉礼饷荔枝》:“莆阳荔子乾,皱壳红钉密。”北宋初年南海主薄郑熊编写有荔枝的专著《广中荔枝谱》。北宋蔡襄在此基础上编写《荔枝谱》,成为了世界上第一部果品分类学著作。北宋苏轼作诗多首,表达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如《新年五首》、《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等,其中《惠州一绝·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人邓椿《画继》中记载:“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结实,喜动天颜”。宋徽宗在宫中成功移植了荔枝树,实现了“荔枝自由”。兴奋之余作画并写诗以记《宣和殿荔枝》:“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闽中荔支通谱》(宋蔡襄荔枝谱)明崇祯二年刊本

金元·耶律楚材《和张敏之诗七十韵三首?其三》:“岭表千山远,荔枝三日尝。”元·张师愚《*成父以除目见示坐上赋》:“南州六月如炊甑,且向尊前擘荔枝。”元·吴莱《荔枝行寄王善父》:“炎云六月光陆离,人在闽南餐荔枝。荔枝日餐三百颗,红绿亚林欺众果。”明代画家宋珏酷爱食荔,日啖荔枝一两千颗,自称为“荔枝仙”。他视荔枝为“福业”,称荔枝为“果中之仙”、“果中之佛”,实无一物可与之比美。宋珏常年流寓苏州,每逢荔枝季,便买舟乘船回莆,只为品荔。宋珏与朋友结社,在荔枝树下,“始以泉(井水)浸,继以浆解,磁盆筠笼(竹笼),一物不见,宁可不啖。”宋珏云:“荔枝视与甘甜桃李无异,里中同好既稀,食量亦罕,每欲招数友结为一社。集以嘉晨,幕以浓阴,披以快风,照以凉月,和以重碧,解以寒浆。”荔枝本身的保质期并不长,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就提到过“离支”,这是荔枝的别称,意为割去枝丫,也就是说,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荔枝不能离开枝叶了。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所做《荔枝图序》中记载:“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荔枝难养又难运,古代交通主要靠车马和船,速度慢,要从遥远的广东、福建、四川等地运送荔枝到北方的首都,十分不易。唐代杜牧《过华清宫·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对千里迢迢输送荔枝的场景做了生动描述。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唐诗百名家全集》清康熙席启寓编有清一代,荔枝仍属于贵重贡品。雍正二年,直隶巡抚为所赐两颗鲜荔枝上折谢恩,雍正帝朱批:“此物北方实属难得之物,即在庭诸大臣朕所亲信,不过间赐一二枚耳”。雍正帝给其宠臣年羹尧写了朱谕:“鲜荔枝最难待时。今因六天驿程,或者到来亦未可知,所以撞造化,给你带来,到时不知如何”。可见荔枝的金贵,对保鲜度要求极高。清川陕总督年羹尧谢雍正帝赐荔枝的奏折在清朝档案《哈密瓜、蜜荔枝底簿》中就有详细记载:“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八日福建巡抚吴士功进鲜荔枝树五十八桶,共结荔枝二百二十个,本日交吊下荔枝三十六个之内,拿十个进宫供佛,其余随晚膳后呈进。旨明日早膳送,钦此。于六月十九日御茶房将荔枝三十六个,新交荔枝四个,共四十个随早膳毕呈上览过。奉旨恭进皇太后鲜荔枝二个。差御茶房首领萧云鹏进讫,温惠皇贵太妃、裕贵妃每位鲜荔枝一个。赐皇后、令贵妃、舒妃、愉妃、庆妃、颖妃、婉嫔、忻嫔、豫嫔、林贵人、兰贵人、郭贵人、伊贵人、和贵人、瑞贵人,每位鲜荔枝一个”。就这三十六颗荔枝,当真是珍贵得不行,先挑出十颗供佛,余下的乾隆自己还不能独食,他要孝敬给长辈:皇太后、温惠皇贵太妃、裕贵妃;赏赐给自己的爱人:皇后、令贵妃,诸妃嫔贵人,基本上是每人只有一颗。皇子、公主们都没份。乾隆十一年,乾隆写下了这首《梦》:“来何忽忽去憧憧,空际云行尚有踪。应为尝新荔子到,又教梦里一相逢。”,诗中感叹时间过得很快了,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吃荔枝的时候了。从这里也能感受到,作为清朝统治者乾隆吃荔枝有多难。乾隆五十年,*机处传由热河发新鲜荔枝四个进京的记载。乾隆曾有诗《食荔枝有感》:“岁贡非劳驿骑驰,雌*久足息腾词。常年每感寝门赐,今夏重增椒室悲。可识人生皆梦幻,祗凭陈迹引怀思。玳盘玉碗清无暑,满贮芳甘欲举迟。”广东省博物馆《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文化展》场景设置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荔枝已经完全融入岭南百姓的生活中。它不仅可以入菜成为佳肴、入酒成为佳酿,更可以入药,民国时期《杂症药方》记载了广东民间用黑叶荔枝根茎止牙痛的偏方;《经验奇难应世药方》中记载了用荔枝核入药治疗妇人产后瘀血不清等药方。唐代王建《送严大夫赴桂州》:“辟邪犀角重,解酒荔枝甘。”说明荔枝还有解酒的功效。荔枝不仅能入药,还被冲泡成茶喝,更能够当成香料点燃。宋代人有“戏茶”、“斗茶”的风俗,其中有一种特别的戏茶法叫“漏影春”。据北宋陶谷《清异录》记载,喝茶过程是先用荔枝肉、松子和银杏叶摆成各种花朵的图案,欣赏一番,再用沸水冲泡。另外古代有一种香叫“四合香”,由沉香、檀香、龙脑、麝香四种贵重香料组合而成。民间自然是享用不起,但是老百姓就发挥创造性,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废弃材料代替贵重香料,制成了一种类似的香,被称为“小四合”,荔枝壳就是其中的重要原料之一。后来这种香成为清宫皇室昭示俭德的象征,曾在太和殿内使用。岭南与荔枝有关的名人典故非常多。湛若水和何仙姑,他们是岭南文化中比较有名的人物。实际上湛若水也非常爱吃荔枝,相传‘尚书怀’这个品种就是他引入家乡的。而何仙姑是八仙之一,岭南荔枝最名贵的一个品种挂绿,名字的由来就和何仙姑有关。据《岭南荔枝谱》记载,广东人李倩与众不同,爱吃未熟的青荔枝,而且还要蘸着台山盐虾酱一起吃,真是另类啊!明清之际,荔枝就被赋予了更多的寓意。而民间,特别是岭南地区荔枝画,则包含了一层求财求利的意思。比如《年年有利图》和《万年大利图》,这与清代岭南地区重视商业、经济繁荣有一定关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