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圣城,泛指对人类或社会文明发生重大影响;或者是某一国家或地域文明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或者是某一宗教的朝圣圣地等。世界四大圣城,是指耶路撒冷、麦加、洛阳和雅典。洛阳,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都,同样也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洛阳被称为世界四大圣城之一,能居住在这个城市很幸福。洛阳缘何能够成为世界四大圣城之一?究其原因,小编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是夏朝在此建都。这是中华文明有史记载、有据可查的最源头,可以说,中华文明的火种从这里向祖国大地四处传播,也是从这里诞生了对后续文化有着极其深刻影响的河洛文化,河洛文化的代表,即河洛图书,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之始。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对中国文化的启蒙和传承是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有了河洛图书,才有了后来的两仪、八卦等,在这里,诞生了中华文化的鼻祖,因此,坐上圣城的位置也是理所应当。洛阳王城公园的河图洛书其二,得源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据史料记载,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东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纪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教,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的释源祖庭,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白马寺山门随着后代帝王对佛教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多教徒,并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其对佛教的传播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是洛阳成为圣城的第二个原因。第三,在于洛阳的地理位置,形势甲于天下,地理位置易守难攻。洛阳的地貌是个盆地,地质上称伊洛陷落带,四周山峦起伏,围成一道屏障,只有在伊阙(今天龙门石窟附近)留一出口。这地势恰如古人的房子,四周高墙,大门紧锁,最能给人安全感。是风水学中的上上之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水和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洛阳城处于群山和多条河流环抱之中,洛阳四周有九条山脉朝拱(嵩山、熊耳、鹿蹄、崤山、秦岭、阳华、邙山、首阳、缑山)。九道河流环绕(黄、伊、洛、廛、涧、谷、甘、姜、儒),形势甲于天下。其气候温和,土质肥沃,物产丰富,为其城市扩容后的物质供应,提供了保障。“生于苏杭,葬于北邙”;“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历代帝王公卿、才子佳人将此视为风水宝地,就连庶民百姓死后也都希冀“葬于北邙”。也因此,洛阳靠着年文明史,年的建城史,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这是其他城市不能比拟的。母亲河-黄河基于上述三个原因,洛阳成为圣城是当之无愧的,具有不可撼动的文化和宗教地位。洛阳称为世界四大圣城之一,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们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