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m/ 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价值导航,时代需要精神引领。当双脚踏上红色朝圣之旅的起点,感动、感怀、感悟接踵而来。刚刚过去的七一建党节,许多人带上家人和朋友,来到革命圣地,瞻仰红色遗迹,聆听革命故事,在缅怀革命先辈的同时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今天,红色旅游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出游选择。我省不仅有着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也有着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历史,各类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各地红色旅游面临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形式单一枯燥、精品意识不强等问题。如何讲好红色故事、增强文化内涵,如何创新发展形式、促进业态融合,成为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7月上旬,本报记者有幸随团参加了省政协在定西、甘南、陇南开展“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专题调研,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了我省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点点滴滴。
■讲好红色故事感悟信仰的力量
“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啊,送他上战场。”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里,讲解员刘彩玉眼含泪光地讲述着岷县子弟兵上战场的故事。
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岷县,随后在当地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张明远为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上任后的张明远积极开展宣传,组建了一个多人的新兵团。57天后,经过休整的4万多红军官兵离开岷县,多名岷县子弟兵也随之北上。后来,这些岷县子弟兵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对于担任原总后勤部副部长的开国少将张明远来说,战死沙场的多名子弟兵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伤痛。张将军非常思念故乡,一次次想要回到岷县,但最终也没能成行,就是因为他觉得愧对牺牲的多名子弟兵。”讲解员刘彩玉哽咽道,“年,张明远将军逝世。按照他的遗愿,骨灰撒放洮河两岸。奔流不息的洮河终于迎接到了英雄的回归,生前不忍回乡的他,随着河水流淌滋润着岷县的每一寸土地,感染着每一位岷县人。”
饱含深情的讲述令每一位参观者动容,有人久久凝望着张将军的照片,也有人飞快地轻拭眼角,一种炽热而深沉的情绪在展厅里回荡。“红色旅游是塑造信仰的重要渠道之一,对性情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或许游客在参观后会忘记讲解词、具体数字和相关史实,但一时一地的感悟却像一颗种子埋在心里,等到合适时机就会长成参天大树。”省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邵明说。
文化是红色旅游的灵魂,红色故事是灵魂的载体,只有在细微之处引起情感共鸣,才能在游客内心留下深刻烙印。然而,当前部分红色景区存在着开发不当、抓不住文化精髓、与其他景区同质化等问题,还有一些红色纪念馆的讲解员薪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红色旅游的底色必须是‘红色’,无论是怎样的旅游开发,都不能背离了红色旅游的‘初心’。我省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纪念馆,另一类是革命遗址。要让这份‘初心’充分体现,很大程度取决于讲解员的讲解水平。”省文旅厅资源规划和乡村旅游处(红色旅游处)一级调研员廖永清认为,应提高讲解人员薪资待遇,稳定人才队伍;加大培训力度,使讲解员准确解读红色文化,透彻理解红色文化内涵;同时也应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让红色旅游真正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工程。
■创新表达形式打造沉浸式旅游
清浅河水流淌,葱茏高山掩映,卓尼县博峪村就在山水之间。村后的空地上,开垦了大片花田,种植着美丽的紫斑牡丹,而这种牡丹在美国,被叫做“洛克牡丹”。洛克牡丹静静地讲述了一段中美跨国情谊。
年春天,站在四川边境的美国植物学者洛克面临着两条路:一条直接去青海,另一条去甘南。他最终选择了后者,并与当时的卓尼土司杨积庆成了结拜兄弟。
卓尼县杨土司革命纪念馆内,悬挂着第十九代杨土司杨积庆与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的合影。照片上,杨积庆一身戎装,戴贝雷帽、着长风衣;一旁的洛克则身穿大棉袄,显得更像卓尼本地人。在这段跨国友谊中,洛克撰写了《在卓尼喇嘛寺的生活》,带走了紫斑牡丹种子,在美国种植成功后被称为洛克牡丹。
洛克曾对杨积庆有着生动的描写,说“他对于外界有惊人的独到见解”,虽足不出甘肃,但“眼界开阔,精明能干,掌握国内外的政治局势”。事实上,杨积庆不仅深刻理解掌握着局势,亦投身时代洪流之中。年,中央红军余人到达杨土司地界,杨积庆不仅没有执行国民党阻击红军的指令,反而开仓供粮,组织百姓抢修被国民党破坏、拆除的木桥栈道,帮助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年,杨积庆又帮助红二、四方面军顺利通过土司辖区。然而在年,因他“私通红军、借道让粮”等原因,被国民党反动势力在博峪土司衙门里杀害。
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爱国主义精神却永久留存。如今的博峪村,早已从烽火硝烟中走来。一幢幢藏式小楼沐浴在阳光下,迎接着红色游、乡村游的旅客;一份份特色农产品整齐摆放在货架上,承载着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当游客们尚沉浸在杨土司传奇的人生经历、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感动时,眼前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让这份感动进一步升华,凝结成对今日美好生活更强烈的热爱。
从杨土司革命纪念馆到博峪村,从一张老照片到花田里的洛克牡丹,沉浸式的红色旅游,令故事中的人、事、物鲜活起来,令遥远的历史故事变为触手可及的真实感动。
“单一的说教式讲解,已无法适应游客需求。红色旅游应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革命先烈的艰难困苦与英勇无畏,让历史与现实交融,让历史最终走进现实。”省政协委员许邦兴建议,应创新表达形式,将红色文化与地理环境深度融合,在空间变换中体现时间流逝。应打造“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乡村旅游”新模式,拉长衍生产品产业链,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出更有现代感、参与感的红色旅游。
■推动业态融合树立全域发展观
细密雨点拍打在车窗上,沿着铁尺梁蜿蜒前行的汽车更加小心翼翼。翻越铁尺梁的艰难,在于多公里路程里几乎都是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顺着盘山路走上一两公里,其实也就是向山上爬了一二十米。铁尺梁因如直立的铁尺而得名,藏语叫铁杰日,意为额中间山,位于甘南州迭部县城东南30公里处的达拉沟,达拉河南北穿透岷山,一谷勾通甘川,成为岷山山脉中的一条通川古道。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铁尺梁海拔约米,是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梁。站在观景台上,远眺积雪的群山,俯视蜿蜒如银色丝带的公路,许多游客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翻越铁尺梁,行至腊子口,脑中久久回荡的仍是《七律长征》。然而关于这首七律创作发表的时间,沿途各个红色纪念馆却说法不一。通渭县榜罗镇革命遗址的解说员表示,这首诗是毛泽东在榜罗镇文庙小学第一次公开朗诵的;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讲解员则强调,这首诗是在岷县酝酿创作的;宕昌县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讲解员无奈地说,许多历史资料都表明,这首诗其实作于哈达铺。
面对众说纷纭的讲解,甘肃人都能怀抱一份理解,因为各县都想打造独属于本县的红色旅游文化IP,必须尽可能突出本地特色,创造旅游“记忆点”。可是对踏寻红色遗址的外省人而言,就不免感到困惑,因为在他们眼中,甘肃是一个整体。
这种现象不只反映在对诗歌创作地的争夺,也表现在各地纪念馆、革命遗址之间互不联络、割裂发展的格局上。从天险腊子口到哈达铺的距离其实不远,然而就是因为腊子口在甘南、哈达铺在陇南,这条旅游线路无论在讲解员的解说上,还是线路设计上,都显得不那么顺畅连贯。
一些区域间红色景点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如果将这些红色景点串联成红色主题线路,可以为游客更完整、全面地呈现一段红色历史,通过延长红色旅游IP价值链,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让游客的红色之旅更加难忘。只可惜在当前,红色主题线路的串联仍面临许多问题。
陇南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陇南地方文化学者焦红原说,目前全省红色旅游开发层次较低,基本以参观纪念馆为主,没有形成特定的主题线路,各市州之间的沟通协作也不到位。
省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张正锋对此表示赞同。他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已日趋完善,路网可谓四通八达。但要让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壮大,还需解决各市州、县区间的有效衔接问题。
不仅要打通全省各地的红色旅游线路,也应将目光投向与我省相邻的其他兄弟省份,树立全域发展观。省政协副主席郭天康认为:“发展红色旅游,应加强省际间政府的合作,活化红色旅游产品,加强红色旅游人才的培养,以此助推红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协商报
原标题:《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