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红花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周末分享前贤医案赏析之胃病胃痛反酸 [复制链接]

1#
原创衡阳王东海罾事物语昨天

收录于话题#东海医话95个

前贤医案赏析之胃病

王东海

《王旭高临证医案》脘腹痛门

胡腹中雷鸣切痛,痛甚则胀及两腰,呕吐酸苦水。此水寒之气侮脾(按:无脉象,直接断为寒水侮土,尚显仓促),乃中土阳气不足也。温而通之。附子理中汤去草,加川椒、吴茱萸、水红花子。

又脾脏虚寒,宿积痰水阻滞,腹中时痛,痛甚则呕。仿许学士法。附子理中汤加当归、茯苓、吴茱萸、枳实、大*。

又腹痛,下午则胀,脉沉弦。此属虚寒挟积。前用温下,痛势稍减。今以温中化积:川熟附、*参、干姜、花槟榔、茯苓、当归、青皮、陈皮、乌药。

又腹痛三年,时作时止,寒在中焦,当与温化无疑。然脉小弦滑,必有宿积。前用温下、温通两法,病虽减而未定。据云每交午月其痛倍甚,则兼湿热,故脉浮小而沉大,按之有力,此为阴中伏阳也。

当利少阴之枢,温厥阴之气,运太阴之滞,更参滑以去着法: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吴茱萸、茯苓、木香、白术。另∶用*鳝三段,取中七寸,炙脆,共研末,分三服。

又腹痛,左脉弦,木克土也。

仲景云∶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主之。若不止者,小柴胡汤。所以疏土中之木也。余前用四逆散,即是此意。

然三年腹痛,痛时得食稍安,究属中虚,而漉漉有声,或兼水饮。今拟建中法加椒目,去其水饮,再观动静:老桂木、白芍、干姜、炙甘草、*参、川椒目。

渊按∶此寒而有积,为虚中实证,与建中甘温不合,故服之痛反上攻,以甘能满中,胃气转失顺下也。

又用建中法,痛势上攻及胃脘,连于心下,左脉独弦滑,是肝邪乘胃也。姑拟疏肝:金铃子、延胡索、吴茱萸、香附、高良姜、木香、白檀香。

按:病情后面发展似乎成了湿热,而非寒湿。故久治效果欠佳。且治寒湿非王氏所长。猜测一下:证似湿多热少之湿热证。

沈肝胃气痛,发则呕吐酸水。治以温通。二陈汤去草,加栝蒌皮、吴茱萸、白胡椒、当归、香附、川楝子。

时脘痛不时发作,曾经吐蛔,兼见鼻血。女年二七,天癸未通。想由胃中有寒,肝家有火。金铃子散加五灵脂、香附、干姜、川连、使君子肉、乌药、乌梅、茯苓。

又肝胃不和,脘胁痛,得食乃安,中气虚。拟泄肝和胃。二陈汤去草,加川连、六神曲、乌药、高良姜、香附、砂仁。

殷呕而不食,病在胃也。食而腹痛,病在脾也。痛连胸胁,肝亦病矣。气弱血枯,病已深矣。和胃养血,生津益气为治:淡苁蓉、枸杞子、归身、火麻仁、大麦仁、茯苓、半夏、陈皮、沉香、砂仁。

谭脘痛欲呕,甚则防厥:*参、陈皮、茯苓、川椒、吴茱萸、蔻仁、生姜。

按:以上数案,病皆在肝与脾胃,肝强横克脾胃之土。一强一弱,一热一湿,故都是抑木清肝扶土健(暖)脾胃祛湿的用药路线。

冯脾胃阳衰,浊阴僭逆。每至下午腹左有块,上攻则心嘈,嘈则脘痛,*昏乃止,大便常艰。拟通胃阳而化浊阴,和养血液以悦脾气:淡苁蓉、陈皮、吴茱萸、茯苓、柏子仁、郁李仁、沙苑子、乌梅、川椒、制半夏。

又脘痛呕酸,腹中亦痛。非用辛温,何能散寒蠲饮?二陈汤去草,加淡苁蓉、当归、干姜、吴茱萸、乌药、砂仁。又温肾通阳以散沉寒之气,久服腹痛自已。前方去当归,加川熟附、葫芦巴。

按:脾土易招受寒湿,因脾称“太阴湿土”,湿为本气。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

严(二十)胃痛半年,干呕:(肝犯胃)金铃子、延胡、半夏、茯苓、山栀、生香附。

张冲气上攻成形,痛呕、痛后则散。此厥阴顺乘阳明。阳明虚,筋骨亦掣痛:安蛔丸三钱四服椒梅汤送。

某(三五)劳力,气阻胃痛:川楝子、延胡、炒半夏、乌药、橘红、生香附汁。

陈宿病冲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吐,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变为先寒后热,烦躁面赤汗泄,此为厥象,厥阴肝脏之现症,显然在目。

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议用泻心法:干姜、川连、人参、枳实、半夏、姜汁。

吴(三七)食仓痛发,呕水涎沫。六年久病入络。述大便忽闭忽溏,患处漉漉有声,议通胃阳,兼制木侮:淡吴萸、良姜、半夏、延胡、炮川乌、茯苓、蒲*。

按:治法究竟是不离肝脾胃,或兼疏通气机。

李(氏)舌白胸痞,脘痛如束,干呕便难,气阻凝痰聚膈,当以泄降宣剂,若竟攻荡,当夏热土旺,伤及太阴,恐滋胀满之忧:醋炒半夏、川楝子、延胡、橘红、杏仁、浓朴。

王(氏)气逆填胸阻咽,脘痹而痛,病由肝脏厥气,乘胃入膈,致阳明经脉失和、周身掣痛、夜甚昼缓者。戌亥至阴,为肝旺时候也。此症多从惊恐嗔郁所致,失治变为昏厥:半夏、姜汁、金铃子、延胡、杏仁、栝蒌皮、香豉、白蔻。

又痛缓,夜深复炽,前后心胸板掣,脉左数,病在血络中:金铃子、延胡、桃仁、归须、郁金、白蔻仁。

董(氏)产后三年,经水不转,胃痛,得食必呕,汗出形寒,腰左动气闪烁,大便七八日始通,脉细弦,右涩,舌白稍渴,脘中响动,下行痛缓,病属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

法当辛酸两和厥阴体用,仍参通补阳明之阳,俾浊少上僭,痛有缓期:人参(同煎,一钱)、开口吴萸(滚水泡洗十次一钱)、生白芍(三钱)、良姜(七分)、熟半夏(醋炒焦二钱)、云茯苓(切块三钱)。

顾(氏)天癸当绝仍来,昔壮年已有头晕,七年前秋起胃痛若嘈。今春悲哀,先麻木头眩,痛发下部,膝胫冷三日,病属肝厥胃痛,述痛引背胁。

是久病络脉空隙,厥阳热气,因情志郁勃拂逆,气攻乘络,内风旋动,袭阳明,致呕逆不能进食(肝风犯胃液虚):九孔石决明、清阿胶、生地、枸杞子、茯苓桑寄生、川石斛。

某胁痛入脘,呕吐*浊水液,因惊动肝,肝风震起犯胃。平昔液衰,难用刚燥。议养胃汁以熄风方:人参、茯苓、半夏、广皮白、麦冬、白粳米。

姚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老年气衰,病发日重。乃邪正势不两立也。今纳物呕吐甚多,味带酸苦,脉得左大右小。盖肝木必侮胃土,胃阳虚,完谷而出,且呃逆沃以热汤不减,其胃气掀腾如沸,不嗜汤饮,饮浊弥留脘底。

用药之理,远柔用刚。嘉言谓能变胃而不受胃变,开得上关,再商治法(肝犯胃兼痰饮胸痹):紫金丹含化一丸。日三次。

又议以辛润苦滑,通胸中之阳,开涤浊涎结聚。古人谓通则不痛,胸中部位最高,治在气分:鲜薤白(去白衣三钱)、栝蒌实(三钱炒焦)、熟半夏(三钱)、茯苓(三钱)、川桂枝(一钱)、生姜汁(四分调入)。

古有薤露之歌,谓薤最滑,露不能留,其气辛则通,其体滑则降。仲景用以主胸痹不舒之痛,栝蒌苦润豁痰,陷胸汤以之开结,半夏自阳以和阴,茯苓淡渗,桂枝辛甘轻扬,载之不急下走,以攻病所,姜汁生用,能通胸中痰沫,兼以通神明,去秽恶也。

某(氏)胃痛引胁(肝郁化火犯胃):川楝子、柴胡、黑山栀、钩藤、半夏、橘红。

朱(氏)苦寒辛通:川连、土栝蒌皮、白芥子、茯苓、炒半夏、姜汁、橘红、竹茹。

又肝厥胃痛,兼有痰饮。只因误用芪术人参,固守中焦,痰气阻闭,致痛结痞胀。更医但知理气使降,不知气闭热自内生,是不中。前方专以苦寒辛通为法,已得效验。况酸味(按:肝热脾湿的典型症状)亦属火化,议河间法:金铃子、延胡、川连、黑山栀、橘红、半夏。

张老年郁勃,肝阳直犯胃络,为心下痛,久则液枯气结成格:金铃子、延胡、黑山栀、淡豆豉(炒香)。

张(十九)壮年面色痿*,脉濡小无力,胃脘常痛,情志不适即发,或饮暖酒暂解,食物不易消化,脾胃之土受克,却因肝木来乘;怡情放怀,可愈此病(郁伤脾胃阳虚):人参、广皮、半夏、茯苓、苡仁、桑叶、丹皮、桔梗、山栀(姜汁炒)。水泛丸。

某味淡短气,脘中微痛(阳虚):人参、淡附子、桂枝、炒远志、煨姜。

某积滞久着,胃腑不宣,不时脘痛,已经数载,阳伤奚疑:炒半夏、淡干姜、荜茇、草果、广皮、茯苓。

汪(五七)诊脉弦涩,胃痛绕背,谷食渐减,病经数载,已入胃络,姑与辛通法:甜桂枝(八分)、延胡索(一钱)、半夏(一钱)、茯苓(三钱)、良姜(一钱)、蜜水煮生姜(一钱半)。

张阳微不司外卫,脉络牵掣不和,胃痛。夏秋不发,阴内阳外也,当冬寒骤加。宜急护其阳,用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炙草、煨姜、南枣。

戴(三九)始于伤阴,继则阳损,脘痛似乎拘束,食物超时不运,当理中焦健运二阳。通补为宜,守补则谬:桂枝木、茯苓、生姜渣、炒焦远志、炒*半夏、生益智仁。

余(三四)胃疼发,前后心冷,呕吐:淡吴萸、炒半夏、荜茇、淡干姜、草果仁、浓朴、广皮、桂枝木。

某中州阳失健运,脘中痛,食不化:益智仁、谷芽、广皮、炙草、茯苓、檀香汁、半夏曲、炒荷叶。

顾(五十)清阳失职,脘中痹痛,得嗳旷达,当辛以通之:薤白、半夏、桂枝、茯苓、干姜。

顾(五一)营虚胃痛,进以辛甘(营络胃阳兼虚):当归(一钱半)、甜桂枝(一钱)、茯苓(三钱)、炙草(五分)、煨姜(一钱半)、南枣肉(二钱)。

费(二九)劳力气泄阳伤,胸脘痛发,得食自缓,已非质滞停蓄。然初病气伤,久泄不止,营络亦伤。古谓络虚则痛也。攻痰破气不去病,即伤胃,致纳食不甘,嗳噫欲呕,显见胃伤阳败。当以辛甘温方:人参、桂枝、茯苓、炙草、煨姜、南枣。

某胃痛已久,间发风疹,此非客气外感。由乎情怀郁勃,气血少于流畅。夫思虑郁结,心脾营血暗伤。年前主归脾一法,原有成效。今食减形瘦,当培中土,而理营辅之:异功加归芍,用南枣肉汤泛丸。

程(氏)背寒、食入脘痛:人参、茯苓、当归、白芍、炙草、煨姜、南枣。

《回春录》呃逆

朱浦香,年五十六,幼患童劳,继以吐血。三十外,即绝欲,得延至此。而平素便如羊矢,其血分之亏如是。今秋,陡患呃忒,连服滋、镇、温、纳之药,势濒于危。

延孟英诊视,脉至弦滑搏数,苔*浓而腻,口苦溺赤。主大剂凉润,如:雪羹、蒌仁、竹沥、枇杷叶、苇茎、元参、紫菀、射干、兜铃、菖蒲等,多剂,连下赤矢始瘳。如此衰年虚体,尚因痰热致呃,故虚寒之呃,殊不多见。

总按:合以上数案,从五行脏腑辨治来论,此类病病机处处不离肝木克脾胃之土。责肝经有热者多,责肝经虚寒者少;责脾胃虚寒者多,责脾胃湿热者不多。

而今此类患者,多见肝阴不足肝经有热,夹脾胃之湿上逆(张锡纯有寒降、温降二法,当前究竟宜以治肝为本);脾胃湿热或是湿寒,一旦用祛湿药数剂后,每每露出阴虚真面目。

故其用药,或先祛湿后随即滋养,或滋养与健脾祛湿同用,可免治标妨本之事。

声明: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