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红花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次东渡才成功,双眼失明的鉴真到底为了啥 [复制链接]

1#

唐朝有两个和尚闻名世界,一个是唐玄奘,通过《西游记》的演绎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一个是鉴真和尚,历经十多年终于东渡日本传经授道,唐玄奘是为了学习而不远万里去印度取经,那么鉴真到底是为了啥非要去日本传道?

鉴真生于公元年,俗姓淳于,扬州人,出生在一个信奉佛教的者家庭。他十四岁出家为僧,“鉴真”是他的法号。他早年在长安、洛阳等历,悉心研究佛经,佛学很深。二十六岁时定居扬州,后归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法,当时唐朝是世界佛学中心之一。

而当时的日本,佛教已经萌根发芽。但是当时日本处于奈良天平时期,他的一些制度让水深火热的民众为了躲避税负而自行出家,让日本的佛教处于鱼龙混杂的情况。正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日本朝廷亟需一名高僧来开化本土僧徒,于是他们把眼光放到了大唐。

天宝元年(公元年),来唐朝学习的日本学僧荣睿和普照受天皇之命,要物色一位高僧到日本去弘扬佛法,他们久仰鉴真学识渊博,专程从长安一个扬州拜访鉴真,请他去日本。去日本的海路十分艰险,鉴真看当时已经54岁了,看他们态度诚恳,鉴直却毅然表示:“为传佛法,何惜身命。”后有十一人愿意随鉴真同去。

公元年的第一次东渡之事,因弟子间意见分歧而错过了机会。次年十二月第二次东渡,出海不久,船只触礁损坏,又未能成行。第三次东渡,由于有人报告官府,受阻未成。公元年,鉴真派弟子预先购买船只,并秘密南下,以巡礼“佛迹”为名,准备第四次东渡。不料他在扬州的弟子出于对师父的爱护,向官厅呈递了阻止鉴真东渡的请求书,官府派兵扣留了鉴真一行并护送回扬州。公元年,鉴真又开始第五次东渡。由于船只误入海流,又遇狂风巨浪,向南飘过,到第七天才逢降雨,恢复了生机。他们一直漂流了十四天,抵达海南岛南部。好在那里的官员和百姓都非常欢迎他们,他们在海南待了一年之久,并为当地百姓传授佛法。

然而由于劳累过度,加上南方炎热,鉴真患了眼疾,医治无效,不久就双目失明了。接着,日本僧人荣睿又不幸病逝、鉴真得力弟子样彦也在途中死去。几次东渡未成,先后已死去三十六名中国人和日本人。但这一切劫难并没有使鉴真退缩。

公元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在回国时,特意到扬州拜调鉴真,再次请他东渡,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不顾六十六岁高龄,毅然于当年十一月十六日,随日本“遣唐使”的船只第六次东渡,从沙洲黄泅浦出发,于十二月二十日中午到达日本鹿儿岛秋目浦,实现了东渡的夙愿。

鉴真一行前后历时十二年,六次启行,五次失败,航海三次,几经绝境。先后有三十六人死于船祸和伤病,二百余人退出东渡行列。只有鉴真笃志不移,百折不挠,终于实现了毕生的宏愿。

鉴真于日本天平胜宝五年()底,与比丘法进、昙静、尼智首、优婆塞潘仙童等一行在日本萨摩秋妻屋浦(今日本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目浦)登岸。鉴真一行受到日本方面的热烈欢迎。次年被迎入首都奈良东大寺。不久,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人授菩萨戒;为沙弥证修等余人授戒;为80余僧舍旧戒授新戒。自是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学传承。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学的同时,传播了盛唐文化。他在奈良参加了兴建唐招提寺的规划工作。殿堂建筑结构精巧,气势雄伟,反映了唐朝建筑的最新成就。鉴真又传授干漆法塑制佛像,对日本雕塑艺术有很大影响。鉴真在奈良设计创建的唐招提寺,成为当时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学府,被日本人民看作艺术明珠,佛教文化在日本盛行一时。

鉴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长书法,去日时携带王羲之、献之父子真迹。当时日本佛典,多从朝鲜传入,口授、手抄,错误在所难免。据《续日本纪》记载,天皇曾为此委托鉴真校正经疏错误。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

公元年5月6日,鉴真面向西方的祖国,双腿盘坐,停止了呼吸,享年七十六岁。鉴真弟子塑造的鉴真座像,一直放在唐招提寺,奉为日本的“国宝”。

鉴真东渡,基于佛法传播,实际是一次跨越种族的文化交流,芸芸众生,皆受沐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