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红花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狗狗我们别做朋友了,我怕被吃掉 [复制链接]

1#

作者:TA上海,原标题《我们别做朋友了,我怕被吃掉!》,发布时间.06.17

这是个真事。

前一阵,我拉黑了一个朋友,我的大学同学,我在她的婚礼上接了捧花。拉黑的原因是她在我的朋友圈底下回了一句话,瞬间让我觉得很恐怖。

那天,我发的朋友圈大致是这样的:

“跟相熟的姐姐吃了饭,说到一个事,那位姐姐有天在一个宠物店门口看到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店门口散养了几只小奶狗,小孩指着小狗说,小狗…小孩话还没说完,那位妈妈就一脸嫌恶地说,我最讨厌狗了!然后,那个大概也就3-4岁样子的孩子就非常天真地跟妈妈说,那我们把它们杀掉吃掉吧!这个事情从我听到,到回家想起都觉得不寒而栗,因为这么小的孩子已经脱口而出这样的想法,心里不知道还被播撒了多少恶的种子。”

而我的这位曾经的朋友,一个刚刚做了妈妈的人,在底下是这样回复我的:

“我觉得这没什么呀,这是一个吃货的天性,小孩看到什么都想吃,跟看到什么都想要保护一样,是没有恶意的。”

看到这句回复的时候,我着实征了一会,然后不夸张地说,我想吐。我心里的震惊,厌恶和恐惧混在了一起让我真实地产生了生理反应。也许我真的太极端,想太多了,但那一刻,我对“这个人的孩子以后可能会跟我的孩子讲话,玩耍”的这种可能性感到万分地害怕。

稍微平静一点之后,我双手捧着手机用最快地速度打下一长段我的想法,最后我说,对不起,我们没办法再做朋友了,然后我把她拉黑删掉了。我很释怀,没有后悔。

之后,有朋友问我,换了鸡鸭鱼牛羊,你还会这样吗?

我会的。本质上,我真正厌恶的是,因为一己私欲或者需要宣泄的情感,而轻易产生随意伤害或者夺取其他生命的想法。少了对生命本身最基本的敬重,无论对象是人,还是其他动植物,都是可悲和瘆人的。

至于厌恶的程度上会不会比猫狗兔子作为主角来的轻一点,我只能说,有可能,我不知道。猫,狗和兔子,因为它们天然的属性,它们的体型,性格,与人的安全距离,都注定了它们伴侣动物的身份,更容易让人本能性产生同情怜爱和保护欲,而一旦它们成为了被害的对象,对我而言,这跨越了“性本善”这件事情,魔怔更大更可怕。

------------------------------------------------------------------------------------------

怎么突然会想起这个呢?

因为今天是6月21日,有人满嘴油腻在狂欢,其他人心在滴血。

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我想努力平心静气,与我的那位曾经的朋友和其他感兴趣的人来聊聊,我对吃狗这件事情的认识。

首先,我愿意相信绝大多数吃狗的人不是很多人所谓的蛮民,他们也是善良的。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如果后期没有机会获得意识觉醒,确实很难改变。所以很多人面对谴责和质疑感到十分委屈,他们说,这只是我们的民俗而已。

好的,那我们先来看下这些“民俗”的由来。

我国有很多地方都还未完全摒弃吃狗肉的饮食习惯,江苏,浙江,贵州,广东和广西均还有部分地区以吃狗肉为当地的饮食特色。其中,以广西玉林,徐州沛县和金华湖头的狗肉节最为人知晓。我们就先来研究下沛县和金华吃狗习俗的来源。

徐州沛县

沛县是有名的帝王之乡,汉高祖刘邦的老家。

很多人都知道刘邦创立了汉朝,知人善用,是历史上评价很高的皇帝,可大家未必知道,刘邦打下江山做皇帝之前,曾经也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市井无赖”。而在他的“无赖时期”,刘邦结识了樊哙,也就是后来左丞相,大将军。鸿门宴上救了刘邦的人,就是樊哙。

而这两个人是怎么结识的呢?很简单,刘邦非常爱吃狗肉,而樊哙,早年是个开狗肉摊的屠夫,史记中关于他有这样一句记载: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

刘邦有多爱吃狗肉?从他对孙辈的影响上可以看个大概。前阵子去西安旅游的时候,去了趟汉阳陵参观。汉阳陵是刘邦的孙子汉景帝刘启的皇陵,开放的有11个墓道,其中分门别类地放置了无数的陪葬品。其中,有一根墓道的功能相当于现在的食材库,里面存放了供皇帝生后食用的动物。让人震惊地是,除了少量的马,牛,羊,鸡和猪以外,最多的是狗,且听讲解员说,这些动物都是活体入陶陪葬!旁边还有些陶罐,根据出土后的分子检测,里面曾装有有狗肉汤,要多恐怖有多恐怖。

那既然皇家爱吃狗肉,普通老百姓自然就会跟风效仿。现在,在沛县,还有自称是樊哙的后人在经营祖上的生意,甚至举办了樊哙狗肉节,宣传词藻无不利用刘邦和樊哙之名。然而,出了沛县和徐州,就会发现经营狗肉的摊贩数量骤然下降,周边城市的居民也并无这样的饮食喜好。

可见,这样的民俗,起源说白了就是一次追星行动,只不过对象是皇帝而已,并没有实质存在的正面意义。

金华湖头

说到金华湖头吃狗肉的来源,百度百科的官方解释真的让我觉得有点莫名。

说是明朝初年,朱元璋手下的大将胡大海要攻打婺州,也就是现在的金华。他打到婺州的乾西,也就是湖头村这个地方,一直攻不进去,屡屡偷袭失败。后来究其原因,才发现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家里养狗的特别多。这些看家能手,每晚一听到有异动就会警惕地吠叫,最终惊醒守城部队,让偷袭的计划失败。而后,胡大海就想了个办法,把城内的狗基本都杀死了,攻城也就成功了。而这些被杀死的狗,在攻城的第二天,成了将领们庆功宴上的下酒菜,此后,狗肉就成了当地的饮食特色。

这个故事的逻辑是不是有哪里不对?

我整理下,这个故事想说的是不是这样一个逻辑:敌人(对当时的老百姓而言,明军是敌对方)进攻,被狗拦住了,然后敌人使坏把老百姓家里的狗杀了,继而占领了城池,还吃了老百姓家里被杀死的狗肉庆功,最后当地老百姓反而跟着敌人开始吃狗肉了?

Anyway,这个民俗的来源就是如此令人费解。这矛盾的逻辑也就不劳再去讨论有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

------------------------------------------------------------------------------------------

当然,也有人说,民俗这个东西,既然形成了就不用去追究意义,既然是传统那就要传承。这个说法我是万万不能同意的。

民俗的形成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多数是具有正面意义的,比如每年春节中秋的一些习俗,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求和情感寄托,这样的民俗,无论社会发展到怎样的阶段,无论在什么样的地方,都会被人们自发地传承,形式上也会跟着社会发展而逐渐演化。

而少数民俗的形成,也有它特定的历史原因,就像上述所说的两个一样,由于古代社会的文明限制和资源匮乏,我们的祖先确实会有很多不被现代社会所接受的行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行为会因为价值观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而被自然淘汰。所以,如果再打着民俗的旗号,来保护某些不符合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习俗,那可就是真正的“逆天”了。

上面的话,我说的比较模糊,举个明白点的例子。泰国边境的一些地区,印度的某些教派,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因为常年食物的匮乏或者因为一些宗教意识,形成了“食人”的习俗,这些习俗也有成百上千的历史,可当我们已经步入文明社会,这样的习俗是否也因为是习俗而需要保存呢?

再来看看一直在风口浪尖的广西玉林为什么不能放弃狗肉吧!在网上搜了半天,我也没发现什么历史故事。唯一的说法是传统中医认为狗肉是大补的食材,所以老百姓们为了强身健体,发展出了这样的一个民俗。

好的,为了健康,算是一个正面意义吧!但是,真的补吗?确定不是伤吗?作为一个对中医略知一二的人,我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臭名昭著的玉林狗肉节,每年夏至的时候,由民间举办。其实它的全称叫玉林荔枝狗肉节,顾名思义,就是荔枝就酒,配着狗肉一起食用。

我暂且先不讨论狗肉是哪里来的而我国没有合法的肉狗养殖产业那么这些狗肉是否经过检疫是否会吃出各种各样的病来这些问题,我们就从中医的角度上来看看这个民间“野方”是否真的合理。

有点中医常识的人都知道,狗肉和荔枝都是非常热性的,而同为寒凉性或者温热性的食物是不宜在一起食用的。我们都知道螃蟹和柿子是不能一起食用的,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因为螃蟹和柿子都是极寒的属性,在一起吃轻则腹泻,重则致命。狗肉和荔枝也是这样,热性的东西本来吃多了就容易上火,狗肉加上荔枝一起食用,无疑是火上浇油。再来看看广西的气候。夏至时节,广西气温高,降水多,湿度很大。这样的天气,湿毒大,人非常容易呈现阴虚内热的体质。而内热的人所需要的,当然是清热,而非“升温”,这样的情况下再吃狗肉,还不如干脆滑根火柴吞下去来的痛快。

有人说,你不懂,这叫以毒攻毒,就像韩国人大热天吃参鸡汤一样,用热气进攻热气,才能把体内的热毒排出来。说的是没错,可参鸡汤的热气是物理属性,而人参和鸡都属于性平偏凉的食物,ok?

再不相信的话,可以在夏至前后问问度娘,看看那些吃了狗肉的人怎么在寻医问诊的时候叫苦连天。

-------------------------------------------------------------------------

综上所述,吃狗肉这件事情,不管是民俗也好,养生也罢,都没有实际存在的必要,反而会对大部分人造成难以接受的情感伤害。在现代的文明社会中,这些伴侣动物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中早已是朋友和家人一样的存在,而任何人都不会接受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受到任何形式的伤害和威胁。

我是这样,我相信你也一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