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宗仪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藏书家。学识渊博,诗、文、书、画俱佳,终身未仕,客居松江(今上海辖内)泗泾南村,筑草堂开馆授课。课余垦田躬耕,休息时即坐在田埂上读书,将心得体会随手记录在树叶之上,天长日久积累了数十瓮树叶,著成《辍耕录》一书。这也是成语“积叶成书”的由来。另有《书史会要》《南村诗集》《四书备遗》等数十种著作,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都很高。
陶宗仪与陶渊明相似,都非常享受隐居的生活。且陶宗仪在隐隐约约之间,将陶渊明自比,可见对陶渊明的推崇之情。这些感情都能在陶宗仪所写的《南浦》中找到证据。
南浦
如此好溪山,羡云屏九叠,波影涵素。暖翠隔红尘,空明里、著我扁舟容与。高歌鼓枻,鸥边长是寻盟去。头白江南,看不了,何况几番风雨。画图依约天开,荡清晖、别有越中真趣。孤啸拓篷窗,幽情远、都在酒瓢茶具。水荭摇晚,月明一笛潮生浦。欲问渔郎无恙否,回首武陵何许。
上阕以“如此好溪山,羡云屏九叠,波影涵素”开篇,写山水相映之美,一个“羡”字传神地表达出陶宗仪对山水的热爱之情。“暖翠隔红尘,空明里、著我扁舟容与”三句,写陶宗仪于山光水色间的逍遥之态,“暖翠隔红尘”谓这里山环水绕,远离纷扰尘世,是桃花源般的所在。因而陶宗仪同友人一起,一边高歌一边划桨而行,流连不去。“鸥边长是寻盟去”暗用“鸥盟”之意,谓与鸥鸟为友,隐居不仕。这既是陶宗仪的毕生追求,也是陶宗仪的一生写照。末三句“头白江南,看不了,何况几番风雨”进一步诠释了“鸥边长是寻盟去”之意。
下阙三句“画图依约天开,荡清晖、别有越中真趣”承上启下,既续写山水之美,又将词意引至水上渔人生活。松江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春秋末年为越国辖境,居民多以捕鱼为生,故陶宗仪言“别有越中真趣”。“孤啸拓篷窗,幽情远、都在酒瓢茶具”三句写陶宗仪安于隐居生活的平和心境,“幽情远、都在酒瓢茶具”将情落于物,以小见大,极有韵味。“水荭摇晚,月明一笛潮生浦”两句写月下风情,陶宗仪与友人泛舟,从白日直到夜间,既可见陶宗仪对山水的热爱,又可见陶宗仪与友人的志趣合拍。末两句“欲问渔郎无恙否,回首武陵何许”贯前文“潮生浦”之意,谓潮水涌动,不知道误入桃花源的武陵渔郎是否无恙。此处用东晋陶潜《桃花源记》典故,其实是借武陵渔郎自比,“回首武陵何许”意谓自己久居山水之间,隐耕田园之中,逍遥自在,早已不记得来时路了,再次表明自己无意出仕的理想。
陶宗仪在这首《南浦》词前作了长序交代创作背景,曰:“会波村,在松江城北三十里。其西九山离立,若幽人冠带拱揖状。一水兼九山南过村外,以入于海。而沟塍畎浍,隐翳竹树间。春时桃花盛开,鸡犬之声相闻,殊有武陵风。?隐者停云子居焉。一舟曰水光山色,时放乎中流,或投竿或弹琴或呼酒独酌或哦咏陶谢韦柳诗,殆将与功名相忘。尝坐余舟中作茗供,襟抱清旷,不觉度成此曲。主人即谱入中吕调,命洞箫吹之,与童子棹歌相荅,极鸥波缥缈之思。”从序中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陶宗仪到会波村友人家里做客,与友人泛舟水上,胸怀清旷之余创作而成的。全词清丽自然,意境高远,表现了陶宗仪徜徉山水,隐居田园,不与俗世同流的高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