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红花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纪录夏日的夜班医生,一晚救治80人,老人
TUhjnbcbe - 2024/7/8 20:48:00
晚上8点,燥热了一天北京,尽管没有了太阳的炙烤,但气温依然不低。城市的喧嚣逐渐归于宁静,医院里的急诊科已经开启了夜间的忙碌模式。昨天晚上,医院急诊科,跟随酷暑中坚守岗位的医生一起工作。“病人幸福,我就幸福”“大夫,你来看看,这心率怎么高了!”“大夫,怎么不给我们饭吃!”“我有这么严重吗?为什么要我住院啊?要住多久?”晚上10点,医院急诊内科“三线”医生李彦正在急诊抢救区巡诊。“三线”医生是当天晚上的值班的总负责人,要负责急诊的所有区域的诊疗工作,包括诊疗区、观察区、抢救区以及急诊ICU。急诊科病情最为紧急和凶险的患者都集中在抢救区。医院急诊科最大的一间抢救室摆了10张病床,一半以上的患者都处于意识模糊的状态,滴滴答答的监护仪声音提示着这里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很危重,家属焦虑的各种问题经常会集中在一起涌过来。抢救区刚刚收治了一位重症患者:这是一名肝癌肺转移的患者,今天上午,患医院治疗时发生了晕厥,随后被紧急送医院。医院给他进行检查后,告诉怀疑可能发生了肺栓塞。于是,晚上9点,患者又转院到医院,“这里的呼吸科力量比较强大,看看是否需要溶栓治疗。”这名肿瘤患者也是昨天晚上抢救室收治的第一名患者。“影像资料齐全,请呼吸科会诊。”李彦平静地指挥着。很快,呼吸科的医生来了,综合判断,当即收住院。病人家属将患者安顿下来,围过来和医生说声谢谢,“我们会积极配合治疗。”在抢救区巡诊,李彦一直戴着N95防护口罩。几分钟下来,一层薄薄的水雾晕染了眼镜的边缘。李彦随手擦了一下眼镜,另外一位脑梗的患者家属又过来咨询。这名70多岁的患者今年已经发生了三次脑梗,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联系好重症监护室之后,李彦告诉值班护士可以转运了,“戴上监护仪,转运箱,氧气……”抢救室外已经加了7张床。刚刚住院的是一名30多岁的女患者。她医院就诊,以为就是感冒,没想到却让医生给留下来,还住进了抢救区。一脸懵懵的患者听说自己是急性肾盂肾炎,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走着来的,怎么就住院了。”“躺下,来,我和你说。”站在床边,李彦告诉她,急性肾盂肾炎很容易发展成脓血症。患者听了听,虽然不是十分明白,但还是决定留下来治疗。抢救区域不过百多平方米,原本这里只有12张病床,但昨晚病床已经加到了19张。在这个小小的区域内“随便走走”,8个小时走上1万步对于李彦来说“非常轻松”,每个值夜班的夜晚,李彦都能刷到同一时段朋友圈步数的第一名。“夏季相对来说是急诊淡季,但现在是淡季不淡。“您看看,19名患者中就有6名90岁以上的老人。”“90后”患者以及每一个重症患者,对于急诊医生来说,都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什么样的夜班是幸福的夜班?”“最幸福的夜班就是所有的患者病情都平稳,病人幸福,我就幸福。”李彦说。“我和患者互相敬礼”夏夜的急诊,外科是“忙翻了”的科室。24小时内,医院急诊外科的门诊量突破人次。昨天晚上,医院急诊外科医生石磊值守大夜班,也就是从下午4点工作到今天早上8点。这一晚,石磊赶上了“旺季中的旺夜”。下午刚过4点,急诊外科的第一波小高峰已经涌现。“都是孩子!”下午三四点钟是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放学的时间,奔跑打闹,追逐嬉戏,孩子们难免遭遇意外伤害。石磊接班后遇到的第一个患者是个刚刚4岁的孩子,“下巴颏磕坏了。”孩子在医院时,眼睛里还有点泪,老人也在一边不停的自责,“都怪我,都怪我。”好在孩子的伤情不重,做了简单的外伤处理后,老人孩子一起回家了。送走第一波小高峰,晚上8点多,第二波小高峰来了!一名30多岁的女士脚上缠着纱布、外面裹着塑料袋,医院。“本来天热去游个泳,哪想到受伤了。”患者告诉石磊,她在游泳时被池壁上破损的瓷砖扎伤了脚。脚趾上的伤口不大,但是很深,需要进行缝合。在急诊外科的手术室里,石磊给她的脚趾做了清创处理,然后里外缝了两层。这名女士刚走没多久,另外一位需要缝针的患者来了。这是一名长发飘逸的女孩,左臂的白色纱布上渗出了鲜血,在黑色的T恤衫的衬托下格外醒目。打开纱布,伤口把大家吓到了:伤口至少有15厘米长,从手腕一直延伸到肘部。一看伤口的类型,很明显就是刻刀划伤的。再一问,是女孩自己划伤的。黑色的上衣看不出血迹,但是牛仔裤上的斑斑点点的提示着曾经的血腥场面。女孩说,她原本医院去看诊,医院建议转院,于是她又来到医院急诊科。“赶快处理伤口,缝针。”夜间急诊外科只有两名医生值班,另外一名医生还要负责接诊患者。于是,手术室里,无影灯下,石磊一个人的手术开始了。麻醉、清创、止血,缝合血管,缝合伤口……女孩的长发遮掩着脸庞,没有受伤的右手始终拿着电话,平静地聊着天。这边,石磊的额头上满是汗珠,“我想尽量缝合得漂亮一些,毕竟她还年轻,而且夏天会露出来小臂来。”这台一个人的手术持续了一个小时。手术结束已经接近午夜12点,诊区里只有另外一名外科医生在接诊,外科候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大屏幕上的叫号系统已经通知号患者前来就诊。一问病情,狗咬伤的、遛弯摔伤的、家里相框掉下来砸在头上的……夜间的急医院一样,只有高峰期的忙碌,没有深夜的寂静。刚刚回到诊区坐下,四五名做完检查等待看结果的患者围了过来,石磊站起来,“别着急,都能看上,来,您站这里,第一个看,第二个,第三个,排好队啊。”凌晨2点多,石磊的诊室外还有3名患者在侯诊。这时,一名70多岁的老先生在老伴儿的陪同下来急诊外科看病了。“深夜来看病,都是真有病。”一问才知道,老人起夜时左脚踢到了玻璃柜子。“柜子碎了,脚底划一个大口子。”此时,排在老人面前还有三名外伤患者,老伴儿着急了,但是老先生反倒非常安静,“让医生一个一个来,别着急。”等了10多分钟,终于轮到老人就诊了。给老人处理好伤口后,老先生特地看了看石磊的胸牌,连声说谢谢。老人站起身来,给石磊敬了个军礼,“我也回了个礼,虽然我姿势不太标准。”早上8点,石磊终于迎来了这次“大夜班”的尾声。“这一晚上,至少看了80名患者。”酷暑中的坚守最近一段时间来,北京一直处于高温烧烤模式中,医院的急诊科工作比平时明显增加。去年暑期,医院急诊接诊了“热射病”也就是重度中暑的患者,今年,医院急诊科、医院医院的急诊科还没有收治中暑的患者。虽然中暑患者没上门,但高温对机体来说是重大的挑战,特别是老年人或者有其他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因为机体调节能力减弱,就容易发病,既往基础病容易反复或者加重。高温之下,急诊科医生不仅要承受高温的挑战,更要承受“高压”。这一夜,李彦和石磊以及他们的20多名同事,忙得不知道黄昏与黎明。他们只知道上班时,天气炎热,太阳明晃晃的;下班时,天气依然炎热,太阳还是明晃晃的。只不过上班时太阳在西边,下班时太阳在东方。患者平安,是他们最好的清凉解暑剂。来源:北京晚报贾晓宏编辑:tf10
1
查看完整版本: 纪录夏日的夜班医生,一晚救治80人,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