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红花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佛教的祖庭白马寺
TUhjnbcbe - 2024/10/26 19:36:00
治疗白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秋到白马寺

汪鹤年


  如果追溯中国佛教的历史,人们不能不提到洛阳的白马寺。因为,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佛寺,理所当然地要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白马寺


  我第一次跨进这座佛教的祖庭,是在菊满枝头的深秋季节。重檐叠起,绿树红墙的山门前,一对石狮毗牙咧嘴地望着三三两两的游人,看似惊恐,又带着几分好奇。听人说,以前立在这山门外的不是石狮,而是两匹石马。当然,这石马并不是寺中的原有之物,而是后人将别处宋墓前的石马移来此间,以附会“白马驮经”之意的。不知什么原因,这两匹石马又被人移到了别处。只是,“白马驮经”的故事仍一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成为自马寺一段令人羡慕的历史。

“白马驮经”雕塑


  据汉末牟融《理惑论》和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等文献记载:东汉永平年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梦见一个身长丈六,项佩白光的金人飞绕殿庭。第二天早晨,明帝召集群臣询问梦中所见为何种神灵,博士傅毅告诉明帝,说这是西方的活佛显灵。于是,明帝便派大臣蔡愔、秦景等人前往天竺求取佛法。蔡愔等人历经艰辛,西行到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正好与在当地游化宣教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不期而遇。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两位高僧应邀同蔡愔等一起,以自马驮着佛经和佛像,千里迢迢地来到了京都洛阳。汉明帝召见了两位天竺高僧,并于次年敕命依照天竺宫塔样式修建了我国第一座佛寺。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此寺命名为“白马寺”。


  历经一千九百多年的风雨,当年的建筑大约是不复存在了,但安葬着这两位天竺高僧的墓冢,却依然像当年那样静静地依偎在茂密葱笼的翠柏丛中,向人们讲述着那个古老的故事。


  历史上的白马寺是怎样的一种规模和布局,我不得而知。但从现有建筑看,它布局规整,左右对称,与其他寺庙并没有什么两样。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的是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阁,殿阁中供奉的无非是佛祖、菩萨和罗汉等造像。


  然而,在大雄殿,同行的旅伴却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秘密:“瞧,这里还有一位女罗汉呢!”我走近细细打量,果见一位头戴花冠的罗汉,长得蛾眉凤眼,楚楚动人,那粉面含羞的娇姿绝不亚于一位凡尘女子。清一色的光棍堆里,突然挤进了这么一位妙龄女子,自然格外引人注目。其实,这只是少见多怪罢了,在泱泱佛国本没有男女之别的。相传,吴道子曾为唐玄宗画了一幅男性观世音的图像,还在嘴唇上特地添上了两撇小胡子。唐玄宗看后,大发雷霆,刚好被道宣和尚遇上,连忙上前讲情:“菩萨本无所谓男女。佛经上说过,菩萨有三十三身,所以在普度众生时能随机变化。”唐玄宗听罢,也就打消了处罚吴道子的念头。或许,当年的塑像艺人正是受到此种传说的启发,特地塑了一尊女罗汉,以便为这男性一统天下的罗汉王国增添一点生气。听一位正在当值的老和尚介绍,这十八罗汉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一例塑于元代的“夹苎干漆”造像作品。“夹苎”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以苎麻、丝、漆等为原料的传统工艺,用这种工艺制作的造像不仅造型美,重量轻,而且坚固耐久。可惜,这种鼎盛于隋唐时期的造像工艺从宋代以后便渐渐失传了,这十八罗汉造像自然称得上是价值连城的国宝。

女罗汉


  若从建筑的角度看,白马寺最具特色的建筑是青砖镶砌的清凉台。台高约六米,面积达一千四百多平方米,重檐飞角的毗卢阁雄踞其上,配殿、僧房等附属建筑环绕左右,构成一种“空中庭院”的格局。相传,清凉台本是汉明帝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后来又辟为天竺二僧的译经之所。由他们共同编译的中国最早的一部汉文佛经一一《四十二章经》就是在这里问世的。摄摩腾去世后,竺法兰又在这里先后编译了《十地断结经》、《法海藏经》、《佛本生经》等佛教典籍,从而为“佛法东渐”奠定了最初的根基。

清凉台


  只是,他们作梦也未曾想到,由他们苦心开创的这座佛教祖庭在武则天执政期间,竟一度成为藏污纳垢之所。武则天为掩人耳目,就曾派自己的面首薛怀义为白马寺主持和尚,并命其辑制《大云经》,以为自己的登基称制张目。由此看来,无边的佛法与至高无上的皇权相比,也会黯然失色。


  正遐想间,忽然远远地传来一阵悠悠的钟声,不,是一支没有休止符的歌,远远地滑向秋天的深处……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教的祖庭白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