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生命,三次手术与死神较量
“今天怎么样?头晕好点儿没?早晨吃了啥……”5月1日早晨一上班,医院神经内科的郝飞医生就来到杨先生的病房,仔细询问其身体症状,了解饮食起居、用药情况,检查肢体恢复情况……虽然杨先生已经能下床走动,语言、肢体功能恢复得还好,但作为管床医生,郝飞仍然很担心,密切地观察着杨先生身体的点滴变化。杨先生今年34岁,鄂尔多斯人,4月14日突发脑梗意识不清,医院检查为基底动脉闭塞,紧急进行了静脉溶栓和支架取栓的桥接治疗,术后情况良好。没想到的是,手术后第二天早晨,杨先生做康复训练时病情突然加重,再次出现意识和肢体活动障碍,医院紧急联系医院神经内科转运救治。16日下午3点半杨先生转诊到医院时,接到消息早早等候在急诊科的郝飞医生立即评估病情,安排复查CTA、核磁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评估病情,并帮助杨先生的家属办理入院手续,优化流程、缩短时间,尽早入院治疗。经检查,杨先生的基底动脉再次闭塞,必须立即开通这支颅内重要的动脉血管!接到通知后,导管室人员马上到位,做好术前准备。当天下午4点15分,杨先生入院不到1小时,神经内科介入团队在副主任医师樊宇的带领下成功为杨先生进行了血管内的球囊扩张治疗。“术中球囊扩张后,血管的形态、血流维持情况都非常好,病人的状况马上缓解,肌力明显好转。”樊宇表示,考虑到患者只有34岁还非常年轻,加之基底动脉再次闭塞的原因尚不明确,手术是本着尽量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少的干预措施达到满意治疗效果的原则进行的。下午6点半,杨先生转入介科病房,樊宇详细地和值班的医生、护士交代了病情,进行了交接。管床医生郝飞一直守在病房,和值班医生一起进行术后的治疗、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直到晚上9点多才回家。术后第二天,杨先生的语言功能、肢体活动恢复得非常好。就在大家稍微松口气的时候,杨先生的病情又出现反复。4月19日周日下午3点,郝飞接到值班护士“杨先生的病情有变化”的电话后,立即医院,详细为杨先生做了检查并复查了影像后,调整了药物,一直观察到晚上9点多,觉得情况已经稳定下来后方才回家。没想到郝飞刚到家,值班护士又打来杨先生的意识开始不太好了!当晚10点多,医院,复查CT时发现,杨先生脑梗的范围扩大了,怀疑基底动脉再次闭塞。当晚10点半左右,包括导管室护士、手术大夫、管床医生等人员在内的介入团队全员到位,再次为杨先生手术。“上台后我们做了造影,发现确实是基底动脉又堵了,血管状况不太好,考虑是一种青年人中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动脉夹层。术中,我们放了两枚支架,将血管撑开,将形成的‘假腔’紧紧挤住,保证基底动脉全段的供血。”樊宇介绍说,术后杨先生恢复还不错,但他们一刻也不敢放松,怕病情再有反复。团队协作,走好“万里长征”每一步“这只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樊宇表示,无论是急性脑梗塞还是脑出血,卒中患者病情都非常危重,抢救争分夺秒。“像杨先生这种颅内大动脉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通过溶栓和支架取栓的桥接治疗开通血管、病情得以好转的只有60%左右,所以无论是术前的评估、适合手术患者的选择,还是手术、康复,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需要整个团队的良好协作。”樊宇说。“你知道凌晨三四点钟包头街道的样子吗?你知道环卫工作凌晨几点出来工作吗?我们经常能看到!”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刘佳慧医生也是介入团队的一员,她用“披星戴月”形容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虽然在介入团队她只负责一些“案头工作”,但她也庆幸自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他们真的很了不起!”刘佳慧说,介入手术的患者术后大多数要转到重症监护室治疗,他们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治疗、纠正。手术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重症监护室的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每一次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救回来,我们都很兴奋,特别有成就感,这就是医生的职业荣光吧!”刘佳慧说,她印象最深的是去年一位28岁的脑静脉窦血栓产妇,产后突然发病,半夜两三点从产科转过来时不仅四肢瘫痪,还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患者大面积脑梗,呼吸循环衰竭,生死就在分秒之间,救回来的希望非常渺茫。”刘佳慧回忆说,当时患者的父母、丈夫和妹妹都在场,家属崩溃、绝望的神情至今还深深触动着她。因为静脉窦血栓范围比较广,单凭支架取栓很难将血栓全部取出来,当时神经内科介入团队在支架取栓的同时,置留了微导管,通过微导管泵入尿激酶、肝素钠等药物进行后续治疗。“我们要纠正患者的呼吸循环衰竭、内分泌紊乱等各种问题,及时发现风险进行处置。”刘佳慧说,患者病情反反复复,多次大抢救,包括气管切开、插管,介入团队支架取栓就做了3次。令人欣慰的是,患者终于被救了回来,虽然大脑高级皮层的功能有轻微损害,但是行动、语言等功能恢复得和正常人一样,看起来根本不像脑梗过的患者。看到这样好的结果,大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时刻待命,无私奉献的职业荣光
基底动脉是颅内重要的动脉血管,一旦闭塞发生大面积脑梗,往往预后极差,而支架取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我们除了在临床工作中救治、